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发展

 ·  2019-06-03 17:46:54  ·  北京瑞铭安普科技有限公司

 

智慧城市(Smarter City)的概念最早源自于2009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(SmartPlanet)战略。2010年以来,智慧城市的概念进入中国之后,经历了从数字城市到智能城市再到智慧城市、“互联网+”城市几个阶段的变化,并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。

  “数字化、智能化、智慧化,智慧城市这三个层次的关系,可以拿交通来举例说明。”2015年4月18日,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在2015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如是说。数字化就比如公路上设置的摄像头,通过这个传感器,在后台可以看到街道人流情况。而智能化则是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人流数据,智能地调节路口的红绿灯,使得车辆和行人通过时可以最大限度的开通。到了智慧城市阶段,就不仅仅是看一条路,而是把整个城市所有的交通工具使用情况、道路的实际情况和社区分布等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解决方案。

 

  因此,“智慧城市”是发展的更高阶段,“智慧城市”建设绝不仅仅是城市的智能化,不仅仅是IT技术发展可以覆盖的。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讲师宋涛对记者说,建设“智慧城市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“人”。“人”是生产活动与城市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,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水平。

 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,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支撑;而智慧城市建设反过来也可以对新兴产业提供广阔市场空间,推动其由实验走向应用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如此表示。

  2015年,“互联网+”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。移动互联网与城市出行服务继续加速融合,APP平台滴滴快的接入100多万名司机,全国每天近1000万人通过滴滴平台享受出行的便利。除了交通,“互联网+”医疗也在2015年得到充分的应用。“北京114预约挂号”平台开启微信公众号挂号新模式。目前该公众号支持全市146家医院进行挂号,其中三级医院68家,二级医院78家。除此之外,“互联网+”还带动了教育、城市管理、制造业等领域的大发展。

  首先要做到人的“智慧化”

  得益于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,2015年,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,但从整体上看来,我国大多数智慧社区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,存在着很多问题。

  目前,我国对于“智慧社区”的建设可以说是“剃头挑子一头热”——市场不热政府热。相关专业人士认为:我国的“智慧城市”建设总体来说虽然还处在探索阶段,但各地对于建设“智慧社区”的热情却异常高涨,已经到了近乎危险的程度。

  从政府层面来看,一些地方政府实际上只是把智慧社区当成一个口号或者政策导向,申报的时候很积极,但实际上很多城市不具备申报和创造智慧社区的条件。

  有的社区认为,申报下来项目,尽管没有干,可能政府会给资金支持。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表示,首批申报时大家都认为会有资金支持,所以都争破头地去申报。

  住建部首批试点数量原计划为40多个,但因各城市“热情”很高,无奈最后以92个收场。但出乎意料的是,住建部并没有采取传统形式上的财政支持,而是以金融机构授信代之,并且条件严苛,部分试点社区也就失去了创建的动力。

  由于申报时间短,在一些申报材料中甚至出现了多个社区申报材料相同的情况,住建部一位主管领导在内部试点培训会上曾指出,有的社区的申报材料上竟然写着其他社区的名字。

  这反映出一些所谓的专业智慧运营企业,在制定规划时不到实地调研的情况严重,甚至一稿多用。政府层面则为了在规定时间内申报,对企业此类蒙混行为不予究查。

  除了顶层设计的问题外,智慧社区建设的另一个障碍是:信息孤岛。虽然在一系列金字工程的推动下,各部门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资源,但是因为系统独立建立、条块分割,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缺乏,很多常常以部门无权共享为由,将数据私有化,缺乏信息共享,缺乏人的智慧,使智慧社区沦为标签,甚至造成严重后果。

  在面对建设智慧社区中种种问题,专家认为,智慧社区首先要做到人的“智慧化”,而非社区的“智能化”,技术装备可以引进和仿造,但人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。在智慧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“以人为本”放在首要位置,发挥市场主体地位,建设要注意全面开花与典型示范的协调,宁缺毋滥。